IW傢飾 | Guide to space, architecture, humanity, furniture.
  • 全球視窗|Scope
    • 案例 projects
      • 最新案例
      • 全球案例
    • 設計事務所 design studio
    • 空間設計細部規劃 DETAIL
  • 人文|Humanity
    • 藝術 art
    • 人物 people
  • 傢飾|Furniture
    • 主題 idea and application
    • 品牌 inside stories
  • 空間|Space
    • 全部案例
    • 最新案例
  • 新訊|News
  • 關於|About
    • 各期 DETAIL
    • 各期 IW
Mobile nav

Sebastian Herkner

賽巴斯汀.赫克納

 

 [industrial designer | 工業設計師 ]

影像:賽巴斯汀.赫克納工作室

採訪:洪雅琪

Photo:Studio Sebastian Herkner

Interview:Grace Hung

 

 

生於1981年,Sebastian Herkner(賽巴斯汀.赫克納)畢業於德國奧芬巴赫藝術設計大學(HfG Offenbach)。在學期間,賽巴斯汀已開始專注於物品與家具設計,磨練他對於材料、顏色和紋理的敏銳度。畢業後在時裝設計師Stella McCartney身邊工作數年後,2006年隨即成立自己的工作室Studio Sebastian Herkner。設計領域含括衛浴、家具、燈具等範疇,甚至跨足室內設計與博物館策展,一直是眾多國際品牌的合作對象。2019年榮獲Maison&Objet年度設計師頭銜,2021年則被米蘭最負盛名的設計獎EDIDA票選為年度最佳設計師,被推崇為這世代最值得矚目的新銳設計師之一。
被德國知名設計與建築記者Martina Metzner評價為「不僅創造作品,更創造一個全新的宇宙,讓人們看到物件是如何吸引人的感官」的極高肯定,並於2019年及2021年先後獲得Maison&Objet及EDIDA兩屆年度設計師殊榮,Sebastian Herkner即便被視為該世代的設計新銳,卻不力求標新立異,而是以敏銳的眼光與尊重的態度,讓設計忠於文化及自然,回歸真實的純粹。
 
遙想2003到2004年在Stella McCartney擔任實習生和設計助理的時光,Sebastian坦言那是一次美妙的經歷,也促使他萌生創立個人工作室的念頭更加鮮明,因此大學畢業後,他便開始在個人小公寓打造自己的事業。「與人接觸真的需要時間,無論是製造商、藝術總監、記者或經銷商。當時我也參與了幾個友善年輕人才的平台,例如米蘭的Salone Satellite,它是Salone del Mobile(米蘭家具展)的一部分。在與義大利設計師Patrizia Moroso取得了聯繫後,我們開始一起工作,過程中遇到很棒的人,並為Dedon、Thonet、Wittmann、Fritz Hansen、Cappellini與Vibia等令人驚嘆的品牌設計合作。至今,我們工作室大約有八名設計師,並且有幸為從哥倫比亞到日本的國際公司合作。」Sebastian分享著初期創業的歷程。
 
自成立工作室以來,手工藝與其背後製作的匠人,始終是驅動Sebastian設計熱情的關鍵,因為他所關注的就是傳統與創新、工藝與技術、材料與色彩、樂趣與功能之間的平衡。對他而言,設計的本質就是「溝通」,即便受到自身經驗和靈感影響,一開始的想法總是非常個人化。因此,Sebastian習慣繪製大量草圖,並於在腦中建構畫面再與團隊分享概念,團隊則在後續運用機器製作草模,而後是拜訪客戶討論設計概念,並持續反覆交流,可見「溝通」對設計師而言是相當繁重,卻又無法省略的工作,有時甚至需要花費數年時間。
 
在這趟無止盡的設計之路上,不免好奇他是否會有靈感枯竭的時刻?Sebastian表明自己是個開放和好奇的人,這對設計師是個巨大優勢。在白天,他會收集很多靈感,困難的是將這些零碎想法轉化為新的、強大的和獨特的概念,因此,直覺與感受是他滋養靈感的肥沃土壤,舉凡工藝、材料、工作坊參觀、博物館…等,這裡有太多找到創意起點的可能性了。

家具作品「Wendelbo/Rest」

家具作品「Wendelbo/Case」

燈具作品「Vibia/Kontur」

作為專注於產品設計的工作室,除了家具、燈飾與家飾,偶爾也會有不同類型的合作,像在過去幾年,團隊便設計了瓷磚、太陽眼鏡、浴室用品、爐灶以及室內設計。Sebastian非常喜歡這種跨學科的過程,也認為未來人類都會面臨著同樣的課題,即是對我們的星球有什麼共同願景和目標;其中「可持續性」很重要,它不應只是一種行銷手段,設計新產品不僅僅是為產品添加漂亮的顏色或形狀,而是該質疑自身和生產者,也質疑消費者——究竟我們要如何生活?為什麼我們要如此消費?主題應該是珍惜設計、再利用設計和傳承設計。
 
問及Sebastian從業以來,是否有偏愛的設計領域,他否認偏好某類型產品,而是願意接受更多新的冒險。就像團隊剛替德國衛浴品牌Duravit設計了一套浴室系列,那接下來為什麼不設計廚房呢?為什麼不是歌劇佈景和服裝?「我工作室的牆上沒有遺願清單,我們喜歡對來自外部的請求感到驚訝;我們很高興與長期客戶合作,也很興奮在過去幾年接觸的一些新客戶。」
 
他闡述到,設計應被視為一種投資,無論是一把優質扶手椅或邊桌,應當如藝術品般歷久不衰。產品應該要成為生活的伴侶,而廉價的設計是浪費;同時,產品可以適當維修或易於拆解、回收同樣重要。Sebastian認為在這個星球上,人們有些非常嚴肅的課題需要被解決,當中涉及生產、過度消費、能源、流動性、氣候變化等。有創造力的人、生產者、政治家和更多人需要與消費者一起行動,以打造更好的環境。因此,獲得EDIDA年度設計師獎對他的團隊和客戶來說都是莫大的榮譽,這證明工作室的理念和設計語言備受肯定;更重要的是,大眾相信他的設計責任和可持續性理念。
 
叩問他對於空間、材料應用或生活方式的主張為何?Sebastian將焦點放在「人」。產品為人定義空間,人也用產品創造空間,這是一場對話,各方相互影響。其風格、趨勢和文化,讓生活變得如此豐富。作為人類,即便當今人工智能話題如此熱門,但人類自有優勢,「感受」便是其中之一,而我們應該加以運用。在數據的世界裡,觸感、味道和氣味變得更加重要,無論是欣賞帶有漂亮天鵝絨裝飾的沙發、廚房裡的銅鍋或種滿許多植物的屋頂露台,或是閱讀傳統書籍、用筆寫信或去農貿市場購物。因此,一年365天都與創造力有關,即使處於假期當中,他也會參觀博物館、工作室、建築,重要的是,他認為設計師在某種程度上是自身設計的消費者,因此,設計師永遠不要設計一個連自己都不需要的產品。

家具作品「ClassiCon/Bell Table」

燈具作品「Vibia/Kontur」

家具作品「Wendelbo/Mate」

家具作品「Arflex/Lia」

家具作品「Arflex /Kaia」

家具作品「Coedition/Nuage」

  • 關於
  • 各期雜誌
  • 各期Detail
  • 廣告刊登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facebook
IG
LINE

2022 Copyright © IW magazine

  • 全球視窗|Scope
    • 案例 projects
      • 最新案例
      • 全球案例
    • 設計事務所 design studio
    • 空間設計細部規劃 DETAIL
  • 人文|Humanity
    • 藝術 art
    • 人物 people
  • 傢飾|Furniture
    • 主題 idea and application
    • 品牌 inside stories
  • 空間|Space
    • 全部案例
    • 最新案例
  • 新訊|News
  • 關於|About
    • 各期 DETAIL
    • 各期 I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