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揭開序幕
全球 78 間精品畫廊隆重鉅獻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Li Yuan Chia, “Hanging Disk”, 1960s. Image courtesy of Richard Saltoun Gallery.
Jahn und Jahn Hermann Nitsch, “Schuttbild”, 2021. Image courtesy of Jahn und Jahn.

由瑞銀集團呈獻、The Art Assembly 組織的第五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正式揭開序幕。作為藝術文化交流的東亞樞紐,本屆台北當代雲集全球 19 個國家和地區的 78 間精品藝廊,為國際及本地藏家呈現豐富多元的藝術景觀。展會期間,觀眾除了欣賞台北當代現場的世界級展覽與藝術節目,亦能體驗台北市內的多場藝文活動,一同感受覆蓋全城的藝術氛圍。

 

本次四大主展區包含:當代網域(Galleries)囊括台灣、亞洲和世界知名畫廊;藝術載點(Engage)致力於開啟亞洲當代與傳統多元美學的對話;新生維度(Edge)持續挖掘新興藝術,以及今年首次推出的全新展區主題藝向(Evoke),專注於個展或並置藝術史上重要藝術家的聯展。

 

本屆逾四成為首次參展藝廊,包含 Bowman Sculpture、Cuturi Gallery、FOUNDRY SEOUL、Jahn und Jahn、Praise Shadows Art Gallery、Polígrafa Obra Gráfica 等共 33 間來自世界各地的精品畫廊,顯現台北當代始終堅守聚集多元藝術生態、反映最前沿藝術創作的核心理念。

Image Courtesy of Taipei Dangdai.
Image Courtesy of Taipei Dangdai.

台北當代與文化部共同主辦的特展區「雷前-臺灣藝術家群展」(Before Thunders: An Exhibition of Taiwanese Artists),精選十位來自與居住於台灣的藝術家作品。四位策展人陳璽安、馬丁・格曼、呂岱如、黃炳豪都曾參與上一屆的思想串流論壇(Ideas Forum),於今年再度回到台北,呈現他們過去一年對台灣藝術現狀的研究,並透過本展回應花蓮地震以及人類與環境的潛在災難,展覽作品反映出建築與自然環境的崩壞,以及特定的歷史,包含紡織工業和島嶼生態系統。

 

此外,實境計畫(Node)展示大型沈浸式裝置藝術的熱門公共展區,重新想像傳統藝博會展位空間的可能性。由夢工房展出四代田邊竹雲齋的竹編作品《循環》展現傳統工藝的當代詮釋,以自然能量風、火、土、水為靈感,表達四種元素的循環聯繫。由御書房藝廊展出洪郁雯的編織作品《不定的粉紅》則反思社會規範的邊界,挑戰根深蒂固的既定印象,並呈現人類固有感知中的流動性。

 

思想串流論壇(Ideas Forum)開放所有公眾參加,無需事先報名購票。本屆論壇主題為「以收藏作為文化」(Collecting as Culture),針對「私人收藏與公眾之眼」、「公共機構收藏策略」、「新世代的收藏取徑」等子題進行系列講座。

Bowman Sculpture Auguste Rodin, “Le Baiser (The Kiss) ”. Image courtesy of Bowman Sculpture.
Art Space 3 Choi Sangchul, “February-I”, 1974. Image courtesy of Art Space 3.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是由全世界四家領先的藝術活動公司合資,包括Single Market Events (Tim Etchells)、Angus Montgomery Limited (Sandy Angus)、Ramsay Fairs Limited (Will Ramsay) 和ARTHQ / EVENTS Limited (Magnus Renfrew )。該展會由瑞銀集團 (UBS) 主辦,由聯合總監岳鴻飛(Robin Peckham) 和任天晉 (Magnus Renfrew) 主持,由 The Art Assembly 負責組織策辦。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