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廣鳴
採訪.整理:洪雅琪
簡介:台灣當今重要新媒體藝術家,1965 年生於臺灣,並持續活躍於當代藝術領域。曾赴德國專研媒體藝術,其作品形式橫跨錄像、互動式裝置、裝置型錄像投影……等,並擅於藉由新科技媒材傳遞隱喻象徵,揭示人們當下生存狀態。歷年作品包含榮獲台北縣美展首獎《盤中魚》、第一屆「數位藝術紀」評審特別獎《難眠的理由》,2002 年因「城市失格」系列作品,奠定其在台灣當代媒體藝術界中不可動搖的地位,2024 年更為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之台灣館代表參展藝術家。
與德國卡塞爾文獻展(Kassel Documenta)、巴西聖保羅藝術雙年展(Sao Paulo Art Biennial)並稱為世界重要三大藝術展覽會之一,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為目前國際上最大且最重要的當代視覺藝術展覽之一,主要側重於當代藝術,還包括藝術、當代舞蹈、建築、電影和戲劇的活動。作為今(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之台灣館代表參展藝術家,袁廣鳴與策展人陳暢以「日常戰爭(Everyday War)」為題,集結其近四十年來創作生涯的核心觀念。策展團隊表示,延續袁廣鳴過往的創作脈絡,從 2014 年《棲居如詩》至2018年《明日樂園》、《日常演習》中慣見的「家」、「棲居」、「不舒適的明日」等影像語彙,其以一種預警式的微觀,放大了無預警的爆發,並投射對於當前政治環境與社會現實的憂慮,且進而隱喻環繞太平洋島鏈及大陸間不穩定的地緣政治及衝突陰霾。
如同「時間」對於錄像塑造情境推移,本展同名新作《日常戰爭》,將鏡頭對準一處看似平和的居家空間,在觀者深深凝視下,一聲巨響打破寧靜,室內的物件陸續炸毀,使整間房子頓時淪為戰後廢墟;戲劇的是,剎那間時空倒轉,傾頹的房屋竟慢慢回到起初怡然的原貌,呈顯出極具張力的超現實預言——這種歲月安好的日常是否真實?還是埋藏著「棲居難以為詩」的隱慮及威脅?袁廣鳴表示:「此次個展除了試圖隱喻臺灣目前的生存處境,也從『未來』的提問,回到『當下』的現實,進入到所謂的『日常中的戰爭』及『戰爭的日常化』。」
跳脫身分帶來的框架,作為此次參展藝術家,袁廣鳴直言他無法代表整個台灣,準確來說,他僅是代表這屆台灣館的藝術家,因此展覽作品並非始於宣示目的或推廣台灣。從早期創作多以個人生命經驗為主軸,自 2000 年開始,袁廣鳴轉而從個人的生命經驗擴及對城市及全球化的狀態描述,爾後更是開創出介於錄像藝術與電影間的新型動態影像、展現劇場式的日常。然而,如何提取個人生命經驗轉化為普世經驗?如何抽絲剝繭人類情感中的記憶刺點?即是藝術家轉化中的最大挑戰。因此當作品移師至威尼斯,雖說是個人生命經驗的呈現,但是「一個人的生命經驗」又與他者有何關聯?又或是台灣的生命經驗與他國文化有何關聯?如果有關聯,那必定是有什麼東西觸及彼此。可以說,共鳴源自彼此的細微情感有所交集,如果創作者的個人經驗能轉化成某種普世經驗,那就會跟他者產生關聯。因此綜觀袁廣鳴的參展作品,皆以創作者的經驗為相對座標,繼而反推到觀者自身,無論是某種安慰、借鏡,或是某種想像,讓全球觀眾可藉由作品,投射或理解某種處在台灣的生存處境或狀態。
提及錄像對他在藝術創作的重要性,袁廣鳴以「video as a tool, or video as a media.」回應道:「video as a tool」,是創作者有個主題或概念,卻不一定要了解這門技術,重點是故事剛好能以這種工具呈現;但「video as a media」,卻是新媒體藝術創作者所關心的,除了要使用該類工具跟技術表達創作概念外,還會進一步對這領域的可能性保有不斷嘗試的動力,例如拍攝角度、拍攝形式、拍攝位置是否能有所突破?有可能吊著鋼纜拍攝嗎?有可能放進水裡拍攝嗎?所以需要靠著不斷實驗或蓄意的錯誤,甚至偶爾突發奇想的另類使用,這是一條最快卻也最難的路徑,因為創作者不會照著標準流程走,反而會不斷思考這門技術的極限在哪。
藝術之所以可貴,在於「表達的自由」。叩問袁廣鳴如何看待當代藝術?他認為早期古典美學探討的「無目的之目的性」,某種意義上套用在當代藝術仍可成立,因為當代藝術無須考慮到使用者;再者,它有自由表達的特質,這跟設計本質大相逕庭。因此,藝術僅是反映創作者所處當代社會的某個真實狀態,如同此次威尼斯展出作品,即是反映他這位創作者如何表達所處環境的一個當代經驗縮影。具體來說,創作者透過藝術傳達概念,融合觀者個人生命經驗與記憶,進而啟動不同想像空間,使自我進入無法言喻的審美狀態。一旦作品啟動個人生命經驗,作品便會與觀眾之間產生共鳴,以一種自由的狀態,試圖想勾起、撩撥觀眾所有記憶,啟動不同的想像與慾望。回歸「日常戰爭」的命題,透過本屆威尼斯雙年展,袁廣鳴以作品中對臺灣處境的觀察及刻劃,突顯今日的戰爭概念已從「實際的砲火」,移轉到分配不均的後資本主義、疫情傳染、網路攻擊、宗教與不同族群間的歧視及壓迫……等潛藏於「日常中的戰爭」,而這「戰爭的日常化」,似乎更漸趨為棲居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