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atore plastico|造型藝術發明家
Getulio Alviani

傑圖利奧.阿維亞尼

影像:永添藝術.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傑圖利奧.阿維亞尼藝術中心 

採訪:洪雅琪

Photo:© ALIEN Art Centre/© Centro Studi e Ricerche Getulio Alviani 

Interview:Grace Hung

 

簡介:生於1939年義大利烏迪內,2018年逝世於米蘭。阿維亞尼常自稱為「ideatore plastico」,意即「造型藝術發明家」,其畢生透過創造不同的藝術形式,不斷重塑及詮釋藝術史上出現的各種概念。作為光學與動力藝術運動的領軍人物,阿維亞尼的作品突破介質和框架的限制,藝術形式涵蓋繪畫、雕塑、建築、工業設計、珠寶、時裝造型,尤其「振動紋理表面」(Superficie a testura vibratile)為其藝術家的代表作,從此進入國際藝術舞台。曾四度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作品獲世界50多間博物館收藏,包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雪梨當代藝術館、巴塞爾藝術博物館、倫敦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布宜諾斯艾利斯當代藝術博物館、羅馬國家美術館等等。

 


 

去除一切符號象徵,阿維亞尼善用金屬特質探討極致純粹的設計思維

What a piece of work is a man.——Hamlet。展覽前,抱持著觀賞一位博才者窮其一生的偉大創作;展覽後,反而理解,這無關乎創作的崇高或鳴放,而是一道最直面人性的叩問:何謂本質?

空間為載體、思想為媒介;而思想起於對話,對話始於共鳴。此次高雄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年度大展「感應未來傑圖利奧.阿維亞尼Responsive Vision: Getulio Alviani」,以義大利籍造型藝術發明家傑圖利奧.阿維亞尼(Getulio Alviani)為核心,藉由跨國合作形式,開啟一系列平面立體相互交織的策展論述。誠如永添藝術執行長邵雅曼所述,從「觀看」(ocular seeing)過渡到「視覺」(vision),在於後者關乎與想像力結合的感知過程,透過探索自身在感知領域的極限,理解感知邊界、突破有限框架、進而創造未來新的機會點,「感應未來傑圖利奧.阿維亞尼Responsive Vision: Getulio Alviani」便是在這樣的信念下所醞釀的一部展覽。

或許陌生,或許略有耳聞,作為光學與動力藝術運動的先行者,生於世界二次大戰後期的阿維尼亞,直面人類因貪婪、權力、鬥爭而觸發的暴力摧毀行動,身處歷史的巨大洪流,促使他自殘破中掏洗鉛華,於紛擾世態中探究本質,藉由創作,與時代進行拉扯、對話、激辯、共鳴。然而,即便我們無法從單一個展了解阿維亞尼畢生所思所想,卻不乏從「感應未來傑圖利奧.阿維亞尼Responsive Vision: Getulio Alviani」的切片中,窺看他一生對自我與當代藝術的數道質問與實驗精神。

綜觀阿維亞尼經典作品,從「色彩結構」、「反應之眼」乃至「輕物體」,其去除一切符號象徵,回歸單純的幾何型態、科學邏輯與光影運算,可以說,如此極致純粹的設計思維,讓阿維亞尼的作品與不同觀點之間產生高度相容性(compatibility)與互動性(interactivity)。為此,從確立主軸至開展支線,「感應未來傑圖利奧.阿維亞尼Responsive Vision: Getulio Alviani」布局於金馬賓館五處大小相異的展間,從場域的框架中找到自由,空間尺度的限縮,反倒賦予沉浸其中的暢快。然而,並非追求形而上的風格主義,而是經內化後的思想投射,自然而然成為世人予以識別的象徵,例如阿維亞尼重要創作「振動紋理表面」(Superficie a testura vibratile),單從字面便揭示其核心本質——「動」;可以說,彷彿意若思鏡(The Mirror of Erised)般,該系列會隨著觀者的角度姿態、移動方式、目光遠近、駐足長短,乃至光影變化等諸多外在干涉,呈現出觀者下意識所「主動賦予」的作品樣貌。

我們如何看待藝術,始於我們如何看待生活。執行長邵雅曼分享道:「博物館,最早是以『藝術品的圖書館』為發展雛型,尤其是典藏那些昂貴價值的藝術品。然而,時至今日,當代博物館的使命並不再是純粹歸屬於珍稀藝品,更多是拓展至深富人文價值,且超脫固有眼界的原創設計。因此,一件作品的價值,會由一套具邏輯的人文思想進行定義,而非端看單一條件來絕對劃分。」由此論述觸發策展觀點,該展也是金馬賓館首次聯合栢悅國際跨界合作,透過精選極簡設計大師波爾.克賈霍爾姆(Poul Kjærholm),與義大利國寶級建築設計師馬李奧.貝利尼(Mario Bellini)所創作的四件家具名品,進而與阿維亞尼(思維)、金馬賓館(場域)與觀眾(意識)三者之間相互構築情境、完成對話。擺盪在藝術與生活之間,無論是三足單椅PK9的金屬線條椅腳、主人椅PK25的金屬骨感結構、完形(Gestalt)沙發Le Bambole的暖陽色調,抑或長凳Cutter bench的虛實穿透,這些設計與阿維亞尼面對藝術「忠於自我而毋須掩飾」的立場不謀而合,當彼此與環境滲透、融入,便會形成某種言外之意的共鳴。源於這份與金馬賓館的相知相惜,栢悅國際副總蘇怡儒認為,定義一場好展覽不在規模大小,而是藉由策展與群眾產生共鳴,讓人們對於生活有了更多觀察與反思。因為,真正打動人心的事物不需要過多解釋,那是一份直擊內在、最真實的觸動。

跨越時空維度的對話,某種意義上,阿維亞尼與金馬賓館有如同路人,前者因身處過多掩飾及包裝的時代背景,不斷探究藝術本質;後者則面對當今資訊龐大且更加複雜的社會樣態,選擇梳理初心、淘洗純粹。從高雄放眼國際,執行長邵雅曼深信,創造力能帶來新的可能與機會,且創造力值得被慶祝、擁戴,無論最終其以何種形式傳播出去。「生活因為充滿了想像而浪漫,比永遠多一天。」扣合金馬賓館該句輕柔且詩意的箴言,策展團隊透過想像,讓阿維亞尼的藝術精神在台灣土地上悄悄萌芽、發枝、茁壯。

 

 

延伸閱讀
新媒體藝術家
袁廣鳴
ideatore plastico|造型藝術發明家
Getulio Alviani
傑圖利奧.阿維亞尼
Industrial Designer|工業設計師
Poul Henningsen
保爾.漢寧森
Industrial designer|工業設計師
Hans J. Wegner
漢斯.瓦格納
Industrial Designer|工業設計師
Jean-Marie Massaud
吉恩.瑪利.瑪頌
Furniture Designer | 家具設計師
Taiji Fujimori
藤森泰司
Industrial designer|工業設計師
Garcia Cumini
加西亞.庫米尼